学术端:联合高校、科研院所开展心理健康与AI融合的前沿研究(如情绪识别算法、VR心理治疗等); 产业端:对接科技企业、医疗机构孵化数字化心理健康产品(如智能心理机器人、大数据预警平台等); 临床端:推动三甲医院、社区服务中心落地AI辅助诊断和远程心理干预服务。

数字心理健康专家库是由工信部认证指导,联合行业协会、权威医疗机构及科研机构共建的产学研一体化高端人才平台,旨在汇聚通过《数字心理健康高级证书》认证的行业精英,同时吸纳心理健康领域主任医师、AI技术专家及前沿学者,形成“专家+课题+项目"的协同创新生态。
以及为专家库成员提供职业发展赋能平台,为社会、企业及公共机构输送专业心理安全服务支持。专家库成员可通过平台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、行业标准制定、重点项目咨询、培训授课、数字化心理健康产品研发和解决方案的设计、临床心理干预方案设计及跨学科合作,推动心理健康领域的学术研究、技术应用与产业服务深度融合,也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行业需求的高效对接。
1. 基础资质要求
1)必须满足以下任一资质: 取得《数字心理健康高级证书》(工信部认证); 具备心理健康领域主任医师职称或同等临床资质; 人工智能、大数据领域专家(需提供AI与心理健康结合的项目经验证明);
2)心理学、医学、教育学、计算机科学、管理学、社会学或相关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;
3)在心理健康、AI技术应用、临床干预、组织管理、危机干预等领域拥有3年以上从业/研究经验;
4)无重大职业违规记录,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。
2. 专业能力要求
实践能力:参与过至少2个心理安全相关项目(如企业心理风险评估、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等),并提供案例证明;
研究能力:发表过心理安全领域相关论文、研究报告或参与行业标准制定(优先考虑);
教学能力:具备授课或培训经验,能胜任课程开发、案例教学及技术指导工作。
登录“数字心理安全网”平台填写申请表,上传证书、履历、项目案例等材料;缴纳专家库注册审核费200元(用于资质核验及档案管理)。
由跨学科审核委员会(含工信部代表、行业协会专家、医学专家、AI科学家及产业代表)进行综合评审; 审核周期为15个工作日,结果通过平台及邮件通知。
审核通过者签署《专家库服务协议》,纳入人才档案系统;获得专属电子认证徽章及专家身份编号。
每年需完成至少1次继续教育(如参与行业峰会、课程更新培训); 每年进行资格复审,未达标者暂停服务资格。
学术端:联合高校、科研院所开展心理健康与AI融合的前沿研究(如情绪识别算法、VR心理治疗等); 产业端:对接科技企业、医疗机构孵化数字化心理健康产品(如智能心理机器人、大数据预警平台等); 临床端:推动三甲医院、社区服务中心落地AI辅助诊断和远程心理干预服务。
职业背书:工信部认证专家身份,提升个人行业权威性与公信力; 项目机会:优先承接政府、企业、学校的心理安全咨询、培训及研究项目; 资源共享:免费获取行业前沿报告、工具包及数字化心理安全平台使用权; 品牌曝光:通过平台官网、行业峰会及媒体渠道展示专家成果与案例。
人才储备:为国家心理安全体系建设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持; 标准输出:推动心理安全服务标准化、数字化和专业化发展; 需求对接:解决企业、社区、教育机构“找不到专业人才”的痛点。
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、公共危机心理干预方案设计
为企业定制员工心理安全评估系统、管理层心理领导力培训
协助学校开发数字化心理预警平台、校园心理安全课程
牵头国家级心理安全课题研究,发布行业白皮书
*注:数字心理健康专家库最终解释权归数字心理安全网所有。